歲月見證,習近平這些話太重要了
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
【學習進行時】《求是》雜志16日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,是他2012年12月底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。這次考察是黨的十八大后,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。八年過去了,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,回頭再讀這篇講話,令人十分感慨。新華社《學習進行時》原創品牌欄目“講習所”今天推出文章,為您解讀。
2012年12月30日,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。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
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《求是》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《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》。標題下標注了時間,“2012年12月29日、30日”,將人們的思緒一下帶回了八年前那個寒冬。
2012年12月29日,元旦前夕,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,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,看望慰問困難群眾,考察扶貧開發工作。
往來奔波700多公里,走訪兩個貧困村,召開兩場座談會——這是黨的十八大后,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。從一定意義上講,習近平總書記的阜平之行拉開了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、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序幕。
“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”,雖然“序幕還不是高潮”,但重要性毋庸置疑。我們從習近平總書記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許多非常重要的“金句”。這八年,我們正是在這些話的指引下,沿著正確的方向苦干實干,終于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。
歲月見證,這些話太重要了。
“沒有農村的小康,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,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”
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。當時,解決人民溫飽問題、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已經實現,特別是一些東部地區已宣布實現全面小康,而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,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相當的差距。
平均數會掩蓋差距。在阜平調研時,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這個問題。消除貧困、改善民生、實現共同富裕,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。只有農村的全面小康,革命老區、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都實現,才是成色十足的全面小康。
“沒有農村的小康,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,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”這句話宣示的是黨的宗旨,聚焦的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。
這一點,文章中有句非常樸素的話詮釋得特別好——“真正要幫助的,還是低收入群眾。”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、以人為本,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、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八年來始終目標不變、靶心不移。
這八年,在一次次考察途中,習近平總書記都叮囑,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,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;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,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。
這八年,在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都告誡,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,必須如期實現,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。
八年來,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,“兩不愁三保障”全面實現。八年來,貧困地區的面貌徹底改變,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。八年來,脫貧攻堅的量化指標一天天完成,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也一步步提升。
“只要有信心,黃土變成金。”
“貧困地區盡管自然條件差、基礎設施落后、發展水平較低,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優勢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大家探討脫貧思路時,就當地資源稟賦作了許多深入的分析,講了這句“只要有信心,黃土變成金”。
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平,固然是幫助群眾出點子、想對策,但更重要的是把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信心傳遞給大家。
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結束后,新華社記者在顧家臺村采訪了年僅17歲的顧文香。當時她正讀高一,卻已經萌生了退學的想法。家里太窮了,媽媽和哥哥都有重病,爸爸這么大年紀還要去種地。這個普通的農村女孩,最大的愿望就是趕快掙錢養家。是總書記的到來讓她改變了想法。她對記者說,習總書記來看我們,就是想幫我們富起來。我還是不能退學,要好好學習,將來假如我能掙2000塊錢,我就給家里1500。
來源:www.toutiao.com